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评价商鞅的一段话:“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商鞅对在道路上扔垃圾者施以重刑,是治国的好办法。把灰倒在道路上,这是小小的过错。对此小错而施以重罚,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乾隆皇帝本人也是深谙其道,他特别爱揪住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整治自己的臣民。

不过今天不打算吐槽乾隆,而是要给大家分享一则记录在《骗经》里的故事。

话说这做下属的也太难了,一方面要眼里有活,另一方面还要有眼力见,千万不能给领导留下“你在教我做事”、“你在抢我风头”等印象。

可故事里的这位下属却偏偏要这么做,为的就是激怒领导,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故事。

人人都说包青天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明察秋毫,奸诈的人钻不了空子,有权势的人也不能潜规则。

有一个富豪的儿子,作奸犯科,知道自己难逃法律的制裁,便与一个老滑的衙役商议说:“包公精明,察事如神。我干的事铁证如山,已经不指望逍遥法外了。如果是罚钱,罚再多也认,就是此外还要罚打板子,我可受不了。有没有办法能够减轻惩罚,咱不差钱!”

老衙役说:“明天要对你动刑的时候,你就奔到包大人跟前喊冤求饶。我在一旁喝斥,或许可让你少挨一半的板子,除此之外没有办法了。”

第二天,包公判罚富家子弟四十大板。

富家子弟奔上前哭闹求饶,老衙役见状,大声呵斥道:“还不快去受罚,哪来的这么多废话,你罪无可赦!”

包公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大为恼火,十分痛恨这个老衙役擅权,这要是纵容了他,以后他肯定仗势欺人。

于是,包大人决定杀一儆百,他命令将老衙役重责二十大板,偏偏又给那个富家子减去了二十板。

包大人本来是想用这法子教训下衙役,也让众人知道,这公堂之上谁说了算!哪能知道,这正好落入了老衙役的算计。

老衙役虽挨了二十板子,但因此得了一笔丰厚的报酬,而包大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档子事。

老衙役的这笔钱赚得让人心服口服啊!

什么叫把领导的心态拿捏得死死的?

什么叫富贵险中求?

在本故事的开篇,对包大人不吝赞美之词,尤其是明察秋毫之类的赞誉,近乎完人啊!

看完了故事才发现,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脚水,玩得好一手欲擒故纵!

这说明只要是人,他就有软肋。

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乃至黑社会等民间团体,对于其中的领导而言,最无法容忍的就是下属擅权,代自己做决定。

权力嗅觉敏感的大佬也需要找个机会小题大做,展示展示谁动我权威我就动谁命的实力和决心,所以说,如果你在单位看到领导小题大做,那一定不是小事。

至于普通人,也别说自己没这种毛病。

在《金瓶梅》里也有两段非常典型的情节,发飙的“领导”都是庞春梅。

当时的庞春梅虽然不是领导,但已经有了“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哩”的口头禅。

西门庆请了个乐师教学弹唱,就因为喝了点酒,在指点庞春梅时,手上多用了点力,庞春梅便连珠炮似地骂了几十个“王八”。

这事没过多久,西门府上又来了一个卖艺的小姑娘,庞春梅使唤小厮叫小姑娘过来唱歌给自己听。

小姑娘不愿意来,庞春梅要小厮再去请,告诉他说:“你跟她说是我叫的,她就来了。”

人家小姑娘当然不会把她当回事,这可彻底激怒了庞春梅,又是一番撒泼大闹。

不论是因为下属的擅自行为而暴怒,还是因为支使不动人而狂躁,都是因为感受到了权威被藐视,与其等着事态扩大,不如来个小题大做地权威宣告:“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哩!”

有意思的是在庞春梅真的成了官太太后,在她真正稳据了高高在上的身份后,她反而不说这话了。

这或许是因为当一个人真的混到牛逼境界的时候,自信满满的他是不会把“你还不知道我有多牛逼”这样的话总挂在嘴边的。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