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歧视无处不在,不仅存在阶层歧视和地域歧视,更严重的是制度性歧视,比如城乡之间的歧视,比如收入分配的歧视,比如养老保障的歧视……我在北京居住时,一个外地人子女想在北京上学,需要提供多达28个证件,即使现在放开了二三线城市的入户门槛,仍然存在诸多户藉限制和歧视政策。10年前,北京针对非北京户口儿童上小学提出了“五证”齐全的硬性要求:即要有——法定监护人在京就业证明、在京实际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出具当地无监护条件证明等材料后才能入学,这些硬性规定把许多随父母在北京生活的孩子拒之校门之外。非北京户口的学生,即使是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念书,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依然没有资格,只能选择出国留学或回到原藉地参加高考。

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产物,从1949年引进苏联的户籍制度,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整个就业的机会、粮食的供应,到住房、日用消费品的供应非常短缺,是一个短缺社会,引入户口制便于统一安排,使在国营企业或者在城里居住的人每月定量得到粮食供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这种户籍制度早就应该改革或取消,一国的公民不能自由的在一个国家流动居住,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歧视还是一种羞辱!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户口政策并沒有随着改革开放有所松动,所谓计划外生育的孩子若要报上户口,必须先支付一笔数额不等的“罚款”,就连农村户口也一样;农转非需要缴纳一大笔莫名其妙的费用。90年代之后,各地还纷纷出台了收取城市增容费(城市建设费)等政策,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乃至异地迁移,都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

北京虽然在2005年就废止了《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管理条例》,但一直没有找到替代暂住证的方案,在北京的外来人口,即使有房有车有家,也只能尴尬的暂住在自己家里,根本享受不到北京市民所享受的任何权利。
奥运之年著名围棋选手马晓春发文抨击过荒唐的“暂住证”制度。马晓春认为暂住证是非常荒唐的产物。他在北住了整整30年以上,如果不是在90年代有机会将户口转到北京,他这样在北京有30多年工作经历,在北京购房购车的人,在北京居然每年都要去办一次暂住证,中国围棋队很多优秀选手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不得不每年去办暂住证。马晓春质疑,一个公民在一个地方工作,向当地税务部门纳税,因为户口不在当地,得不到任何纳税人的权利,这样的制度合理吗?

尽管暂住证对于持有者来说形如一张废纸,但还是不得不每年去办理,否则就会出现像围棋选手罗洗河险些被治安联防人员带走的闹剧。胡祖六曾针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户籍制度,给予严厉抨击:“我们的户口制度的延续,尽管人身可以自由流动,依然还是二等公民,不能真正享有子女就学,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像北京没有户口还不能买房子。这种制度既不效率也不公平,我们讲社会正义,我们关心社会正义,所以我认为现在的户藉制度只有奴隶制可以相比。”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