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房地产的发声比较密集,令人眼花缭乱。
不论政策面给到的是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认真了解一下都没错。大概捋了一下,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晰,思路也随之打开。
5号,央行和银保监发通知,新房售价连续三个月同比环比均下降的城市可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房贷利率下限。
7号,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同时提到,其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其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10号,央行和银保监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度。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来改善优质房企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逐条看下来,政策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对购买首套住房给大力支持,不论是降利率还是降首付,都在考虑范围,只要你拿出存款去买。
第二,金融政策配合其他政策,提升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
既然提到这一点且针对中低收入群体,那么具体方式就可能包括给这部分人群发放补助、发放消费券、增加低收入老年人养老金、扩大医保报销比例、给予买房补贴、买车补贴等。
第三,央行直接下场救民营房企!
去年下半年政策是鼓励国有房企接盘民营房企优质项目、整合民营房企、借民企壳上市重整等。但现在央行直接下场拯救民营房企,可见之前鼓励政策未必好使,主要原因还是地方财政本就债务压顶,地主家也没余粮,有心无力。
与其借钱给国有房企,让他们再去接盘民营房企,不如拿钱直接“抢救”民营房企。
政策很明确:促进新房销售、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把民营房企拖出ICU让其重新做人。
除了不太清楚“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一条到底会怎么搞,促进新房销售和抢救民房企已经是板上钉钉。
政策面就是这样,不论情绪上能不能接受,房地产吃的都是政策饭,如果没法抵挡那就躺平享受。
很多人都不希望看到房地产再成为主要经济支柱,现实是这东西对国家确实重要,可以说是离不开。
究其根本原因,是现在没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拉动经济,更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投入大额消费的,但房子不同,起码所有城市核心地段,房子都是为数不多可以保值甚至升值的资产。
不论是走老路还是新模式,房价和销量都是“稳”的重点。
现实还是要认清的,所谓的“稳”,一定不是眼看着销量下滑、房价下跌!
如果把“稳”地产理解成下滑那就大错特错了,“稳”的概念就是把销量和房价两个拉住不让往下走,最好是维持微涨节奏。
往下走太狠,伤害已购房者利益,就像特斯拉降价一样,虽然是市场行为但也极容易引起不满,房子更是如此。
往上走太高,则影响未购房人群,影响租房、租门店、租厂房等等一系列与地价有关的个人和企业,更不利于国计民生。
因此,理性看现在的楼市政策,政策面是在给房地产兜底、给优质房企兜底!
底层支撑摆在这,这就让一些重点城市房价很难再往下走。
有刚性需求、资金充裕、未来收入预期稳定,那该买也只能买,否则确实没法安身立命。
当 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只是我根据政策的粗略推导罢了,听听就算、不做参考。
2023楼市政策已经明确,但唯一令人失望的是,最近的发声里头没有长租房、廉租房的明确信号。
中低收入群体和各大中心城市打工人主要缺少的就是稳定的住房。
拿深圳来说,之前乐有家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初,当地有三套及以上商品房的人有5.3万,占比0.2%;有两套商品房的15.3万,占比0.7%;有一套商品房的143.5万,占比6.5%;有公寓的约82万人,占比3.7%;住保障房的约100万人,占4.5%。自建房、城中村和无房的约1850万人,占比约84%。
而据报道城中村、自建房总共有562万套,就算那些有商品房的是一家五口,起码也还有近千万人是无房者。
楼市专家说只要拿出15万亿存款增加额的三分之一买房、装修和其他,就能恢复经济。
但显然,很多人存款增加额的三分之一怕是房租都不够,更别谈敞开消费。
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也不是都必须在大城市买房,但住也是老大难!
同样情况在各大中心城市均不鲜见,可惜最近没听到长租房、廉租房的重磅声音。
房地产话题翻来覆去炒冷饭,主题始终离不开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