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他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在故宫旁的公园散步、喝茶和共晋晚餐,讨论乌克兰问题、能源及经济合作等议题,并会在俄中建交75周年的背景下签署联合声明和多份双边文件。

除了北京,普京另一个行程重点是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他将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会见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

这是普京七个月内第二度访问中国,也是他再次当选总统后首个外访行程。

在接待普京之前,习近平才刚从欧洲回来。

习近平上周访问法国期间,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开启第五个6年总统任期。伊朗、朝鲜、叙利亚、古巴、土耳其、塞尔维亚等十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典礼,中国政府并没有派特使出席,中国媒体也相对低调处理。

“普京跟他所有的盟友拍全家福的时候,习近平也在欧洲,离普京只是一步之遥,而他缺席了,显示了北京在战略上的考量。”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对BBC中文分析说。

“这意味着习近平还是把西方看得比俄国跟他的盟国重要,他没有准备跟西方完全撕破脸。但他会给普京补偿的——没办法给你面子,也一定会给你里子。”

普京要的里子是什么?

2022年2月,中俄两国确认“无上限”的伙伴关系后,俄罗斯随即入侵乌克兰,目前陷入消耗战,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普京日前撤掉绍伊古(Sergei Shoigu)国防部长一职,任命经济学家别洛乌索夫(Andrey Belousov)接替,就把经济与战争直接挂钩。两人在这次国事访问均随同普京出席。

俄罗斯遭西方制裁后依赖中国在经济上的“输血”,美欧一直批评北京向莫斯科供应军民两用材料和武器零部件。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破纪录的2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提前超越了两国领导人此前订下的目标。中美贸易战之际,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尤其突出,2023年出口量达到95万辆,同比增长481%。

同一时间,俄罗斯低价向中国出售天然资源,该国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今年2月成为中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方,首次超越长踞榜首的土库曼斯坦。

普京访华前接受中国官方新华社访问时表示,近五年两国贸易额翻了一番,未来将努力在工业和高科技、太空与和平利用核能、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创新领域开展更密切的合作,会继续为此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组织条件,发展交通和金融基础设施。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万青松向BBC中文表示,中俄经贸合作主要还是从市场需求的原则出发,“这种机遇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支持提供的,而是西方打压驱动的,两国企业就更有动力开展更多的经贸合作”。

万青松补充指,俄罗斯遭受西方全面制裁后经济转向东方,在俄国的外交词汇中,东方包括除西方国家之外的所有友好国家,中国市场并非唯一,土耳其、印度的企业在俄罗斯的经商就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国企业需要努力竞争。

中国力求平衡

政治学者夏明表示,尽管中俄在能源和原材料上有一定的互补,但以食品为例,中国30%食品靠进口,主要是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而基于两国经济结构的根本差异,加上中国面对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习近平会平衡与西方的关系,不可能完全满足普京的要求。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高度依赖西方产业链条,俄国作为主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对普京来说,他想把全球化搞坏搞乱,但中国无论从经济市场还是技术依赖程度,都不能在俄罗斯找到完全的补偿,让他能够放弃西方。”

台湾官方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的钟志东博士对BBC中文分析说,中国在经济上,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需要西方,因此在与俄罗斯深化关系的同时会维持与欧美的关系,希望区隔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以平行的方式分而治之,建立多边国际关系秩序的架构。

钟志东强调,所有国际关系都是“既竞争又合作”,问题是在中俄关系和中欧美关系之间,哪边的合作多,哪边的竞争多。

“对中国来讲,最好当然是都是竞争少合作多,但在意识形态上中俄都是独裁专制国家,而经济结构上中国是国家体系,对自由经贸体系构成威胁,加上在乌克兰战争中间接支持俄罗斯,这必然导致中国与西方负面竞争多、合作少。”

普京与习近平,谁更需要谁?

普京与习近平互称老朋友,两人至今已经见面超过40次。普京再次当选后首选到中国访问,2023年3月习近平开展第三个任期也是首先到俄罗斯访问,同年10月,普京曾到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这次国事访问前,普京对新华社称中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仍在持续加强,又指当代中俄关系超越意识形态,无论政治局势如何改变,双边关系的多层次发展是自觉的战略选择。他并形容中国为“好邻居和可靠朋友”。

谈到乌克兰问题时,普京说俄方从未拒绝谈判,但谈判必须考虑到卷入冲突所有国家的利益,包括俄罗斯,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全面、可持续、公正地解决这场冲突。

台湾学者钟志东表示,乌克兰战争使俄罗斯综合国力衰减,中国除了坐收经贸上的渔翁之利,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颠覆了中俄过往的关系。“普京七个月内两次访问中国,被国际孤立下要持续拉拢中国。以前俄罗斯是大哥,中国是老弟,现在反过来了。”

但他指出,尽管经济上俄罗斯更需要中国,中国在安全上、核武上、联合国上也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和声势,特别是在台海和南海的主张。他认为这次普习会进一步反映出,从国际地图来看,已形成“中国、俄罗斯陆权”与“美国、欧洲海权”的地缘政治格局。

政治学者夏明形容,中俄关系纠结,经济上一个广东也赢俄罗斯,但体制和意识形态上中国师承俄国,习近平更依赖普京给予的安全感和定心丸。他研判, 中俄会持续深化经贸合作,但两国关系不会有质的变化,将维持“不封顶不结盟”的现状。

“中国对俄罗斯的政策摇摆不定,王毅掌管外交部时说中俄合作不封顶,之后秦刚对美国友好,说中俄合作有底线,王毅‘回锅’后又说不封顶。现在已经到顶了,不会结盟——因为两国的经济都在漏水,中国不可能靠俄罗斯、伊朗这个组合,去赢美国与他的盟国。”

华尔街-俄罗斯与中国地位不对等

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本周将前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面,届时两位领导人将寻求展示他们一贯以来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统一战线。
然而,在表象之下,中俄两国关系并不平等。
中国为饱受制裁的俄罗斯经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向俄罗斯出口电子产品、洗衣机和拖拉机等各种商品。但是,据司尔亚司数据(CEIC Data)提供的信息,中国约占俄罗斯整体贸易的33%,而俄罗斯仅占中国贸易的4%。

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军工生产所需的光学、微电子、无人机发动机和其他材料的重要来源,而近年来俄罗斯对中国的军火出口却急剧下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如今失去欧洲市场后,不得不以大幅折扣向中国出售。中俄尚未就一条新的大型天然气管道达成一致,中国还在利用自己手中的筹码压价。

“这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彼此需要,但这种关系越来越不对称,中国日益占据上风,”柏林的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Carnegie Russia Eurasia Center)主任陈寒士(Alexander Gabuev)说。“在双方关系中中国不仅是更强大的那一方,也比俄罗斯拥有更多选择,俄乌战争更是放大了这一点。”

陈寒士说:“俄罗斯现在正成为中国的附庸。”

尽管俄中关系的失衡不断扩大,但这两个拥核大国之间的联系对西方有着深远影响。比如中俄加强军事合作,在非洲和亚洲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此外,俄中两国石油和天然气贸易的激增正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西方官员还越来越担心,随着中国帮助俄罗斯恢复战时经济,俄军可能会在消耗战中战胜乌克兰,而欧洲和美国却难以动员本国工业来抗衡俄罗斯的生产。
在最近与习近平的会晤中,欧洲多位领导人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都敦促习近平减少中国对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支持。华盛顿方面还警告中国政府,美国可能会对处理军民两用产品贸易的中资银行采取行动。分析人士称,有关对中资银行实施制裁的威胁可能已产生一些效果,因为最近的月度数据显示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放缓。但这些分析人士提醒称,一些企业会转而使用其他银行和中间商,包括第三国的此类机构,就像以前实施对俄制裁时那样。

俄罗斯官员驳斥了关于俄方越来越依赖中国的说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去年表示,俄中关系是伙伴关系,不是依赖关系。中国外交部和克里姆林宫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普京定于周四开始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这将是他自今年3月赢得总统选举以来的首次外访,凸显出克里姆林宫对进一步扩大俄中安全与经济关系的重视。克里姆林宫周二表示,普京将访问中国首都北京和哈尔滨市。
从历史上看,俄中关系一直处在变化中,既有相互扶持的时期,也曾进行过意识形态竞争,甚至彻底翻脸,但两国长期以来一直视美国为主要挑战者,并试图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2014年俄罗斯从乌克兰手中吞并克里米亚后,克里姆林宫转向了中国,为的是保护国内经济免受西方制裁的冲击。就在俄罗斯坦克于2022年2月开进乌克兰之前不到三周时间,普京和习近平宣布,俄中友谊没有上限,两国的合作没有禁区。

自那以后,俄中关系不断加深,两国在外交、军事和商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会晤。但经常与两国官员交谈的陈寒士说,俄中关系重心偏移的一个迹象是,两国的往来大多一边倒,俄罗斯高级官员和商界领袖前往中国的频率远高于他们在中国的对等官员和业内同行。

在军事方面,根据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最近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去年3月习近平与普京会晤后,包括俄罗斯武器系统所用电子和机械部件在内的关键军民两用产品贸易激增。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称,这帮助缓解了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的压力,使俄军能够对乌克兰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布林肯上个月表示,就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而言,目前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国。
中俄经济关系也得到深化,俄罗斯在其中扮演“小兄弟”的角色。

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比普京设定的目标提前了一年时间,但与中欧和中美贸易相比仍相差甚远。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去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接近8,000亿美元,中美贸易额约6,600亿美元。

为了应对双边贸易的激增,过去两年来俄罗斯远东海关部门不得不增聘了1,000名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都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

“中国几乎可以提供被制裁下的俄罗斯所需要的一切,”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研究俄罗斯问题的经济学家Janis Kluge说。“若没有来自中国的进口,俄罗斯经济几乎立即就会陷入困境。这让中国对俄罗斯拥有了很多筹码。”

人民币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占比已超过美元,俄罗斯企业越来越多地以人民币借贷,也有家庭选择人民币储蓄。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品牌纷纷撤离俄罗斯,中国制造商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目前,从智能手机到家用电器,中国制造商都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俄罗斯数据提供商Avtostat的数据,去年年底俄罗斯新售出的汽车中约有60%为中国制造,这一比例接近2022年的两倍。

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一局面。
俄罗斯拉达(Lada)汽车的制造商AvtoVAZ说,中国汽车企业通过提供大幅折扣挤走拉达汽车。

AvtoVAZ总裁Maxim Sokolov今年3月告诉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我认为许多积极拓展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品牌正在开始突破。”

不过,对于许多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企业来说,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是必然的。

俄罗斯寡头弗拉基米尔·波塔宁(Vladimir Potanin)控制的金属巨头Norilsk Nickel将把部分铜冶炼业务转移到中国,因为制裁阻碍了该公司获得关键设备,并影响了该公司的付款。波塔宁上个月表示,随着制裁压力加大,该公司对中国的依赖也在增加。

他对国际文传电讯社说:“如果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如果我们无法实现供应多元化,从而不依赖中国市场,那么最好还是更加深入中国市场并进行整合。”

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Vienn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经济学家Vasily Astrov说,莫斯科方面越来越担心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

他说:“不过,以俄罗斯目前的情况,日益依赖中国实际上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将面临被孤立,而俄罗斯正在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被孤立。”

在能源领域,中国也占据着大部分优势。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俄欧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油气联系被切断,而中国自愿成为买家。中国还为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提供急需的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过去都来自西方。

但这种影响力也意味着中国可以获得折扣。根据阿格斯(Argus Media)的数据,目前俄罗斯输往中国的ESPO混合油比其他输往中国的同类原油每桶便宜约5美元。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一直不愿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Power of Siberia 2)天然气管道项目。这是一个将天然气从俄罗斯北部亚马尔地区经蒙古输送到中国的大型项目。自普京入侵乌克兰导致俄罗斯传统的欧洲市场萎缩以来,这条天然气管道对俄罗斯就变得至关重要。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融资和天然气定价等症结仍未解决。中国能从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等其他天然气供应国那里获得供应,可以耐心等待,然后迫使俄罗斯降价。

根据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非常驻学者、俄罗斯前能源高管Sergey Vakulenko的计算,中国对俄罗斯天然气支付的价格一直低于欧洲。Vakulenko说,即使俄中两国很快就新管道达成一致,但这一过往确立的价格先例,加上莫斯科向中国以外地区出口天然气的选择有限,削弱了俄罗斯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专注于俄罗斯问题的经济学家Kluge说,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是一种长期转变。

“俄罗斯贸易流向的转变是永久性的,”他说。“对中国的依赖将决定俄罗斯经济未来数年的走向。”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