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曙光
某省级政府股权投资平台,成了催债公司。几年功夫投了上百家公司,投的时候各种领导打招呼,但基本都有回购条款。现在陆续到了回购期,天天找被投企业催回购。投资平台总经理压力太大离职,当初的投资团队全都走光,新招的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催债…
【4】小师妹灵珊
亲戚从美国某行业顶尖大学建筑系毕业,成绩不错,想回国找份工作,我帮他打电话给一个行业里的朋友咨询。朋友非常热情,听完以后说:他晚了几年。要是几前,他这个背景应该很抢手。现在吧……就……
现在的情况是,经济不景气,事务所活儿都不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后95后00后这几年出来工作整顿职场,用人单位一看这个年纪的孩子,要是再留学归来,家庭条件不错,没吃过苦受过社会教育,十有八九都特别意气风发张扬自我。老板在外面是乙方,巴结客户拿回来单子,回公司面对这些孩子还是乙方,年轻人动不动就讲道理宣扬梦想信念不肯改,加个班赶活儿(还有正常加班补贴)感觉是给了老板莫大的恩情。看到这种简历老板们逃都来不及……
(杠精太多了我补充一下,没有说非必要加班是对的的意思,也认为加班应该有合法补贴,但同时也认为任何工作都有可能会面对需要合理加班的情况。然后不用再来和我杠了,杠就是你对,请你去整顿你的职场。)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在用人哪怕履历差点,第一要求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性价比最重要。因为谁挣钱都不容易,流金岁月过去了,现在是要勒紧裤腰带一起拼搏的时候了。
我听的在电话这头简直是频频点头捶胸顿足,原来每个行业都这样啊。
【5】洛之秋
去年,Showing Up在戛纳首映时反响十分冷淡,我一度很担心Reichardt这次拍喜剧是不是搞砸了。今天看完以后,感觉担心是多余的。她和Jon Raymond联手,永远都能触动我内心最无法言喻的地方。
毫无疑问,这会是我2023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我预料到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它(如果他们的预期,是一部伍迪艾伦式艺术家题材轻喜剧),但也恰恰让我更加珍惜它。它是那样好到恰到好处,那样私密地、服帖地好。
Michelle Williams十四年前演过Wendy and Lucy,几乎天然地保留了那部戏中女主角无处安放的日常生活的紧张——同样保留的,还有她和动物的友谊,只是这次变成了猫和受伤的鸽子。
Jon Raymond这个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美国俄勒冈小说家,太懂得Reichardt电影中的“慢”了。如果我们对Reichardt的电影仅局限于《第一头牛》,可能不会太容易喜欢上Showing Up;但如果我们看过Raymond的短篇小说集Livability,知道Reichardt从里面改编出的《昨日欢愉》(Old Joy)和《温迪与露西》,一定会很快进入到这部电影的缓慢节奏里。
Reichardt太明白成年人生活里那些微小的崩溃时刻了——坏掉的热水器,不听话的猫,被烧坏的雕塑,不睦的原生家庭,艺术家们办展的竞争和忐忑,对自我创造力的怀疑……两位编剧将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拼贴组合在一起,然后与艺术的创造过程(绝非任何神秘主义的创造,而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艺术学院生活)并置起来,试图回答那些最神秘的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它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那些无生命的艺术之物如何被投射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
Lizzy的紧张一方面被那只需要温暖的受伤鸽子缓解了,一方面则变成了她手中那些女性雕塑的律动渴望——它们奔放的颜色与线条,是想去飞翔的;它们身上故意为之的原始与粗野,像极了古代克里特岛米诺文明的标志——那个越过公牛的杂耍女艺人(bull-leaper,图2)。
那些同事、朋友和家人对她作品展的礼节性恭维是言不由衷的吗?那个从纽约来看她作品的策展人会喜欢她的作品吗?Reichardt故意回避了对其艺术创作的权威评判。这些都不是电影真正想去表达的,Reichardt&Raymond真正一如既往关心的,是那些微小的人在生活的洪流中常被忽略的精神求索。


【6】@微路
救救孩子 救救中文

【7】@七水kid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会在清华和1亿和里面选清华?
三种可能
1. 对1亿的真实购买力没有概念
2.对1亿如何最大效率去使用一无所知
3.对清华没有概念
是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智力和性格都适合上清华,读清华本科感到压抑、失落、彷徨的并不少,而且即使读下来很大概率泯于众人。有一个亿就不同了,钱放在那里,听你的,怎么花都可以——上清华,可不能按你的脾气订制学业。
【8】@贝小戎
在约翰生眼里,《项狄传》根本不可能流传于世;《哈姆雷特》全是废话;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水准不高,他最好的作品是《澡盆故事》;伏尔泰就是个文盲;卢梭是个无赖;像休谟、普利斯特里和吉本这样的自然神论者,都不是正直的人。

【9】@G僧东
前两天跟以前老板吃饭,他近几年成立了个新消费品牌,席间他跟我讲了两件事描述现在消费环境。
首先,即时性获得快乐的消费行业是目前最热门的,像奶茶、餐饮、演出(脱口秀、音乐剧),消费者在大额消费上虽然很谨慎,但花个几十块钱、一两百能即可马上获得碳水或欢乐还是很值得的。
第二,由于消费更保守,现在的消费者不爱打专车了,而由于想赚取额外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以及一些人最近离开了工作岗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开专车。打专车的人越来越少,开专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现在专车行业也不好做。
我感觉这就和自媒体行业有点像,现在越来越多人业余时间或者全职去做自媒体,但品牌普遍营销降级没有什么市场预算,粥越来越少,僧越来越多。
后来我得知有个同事的对象现在也经常出去开专车,虽然本职工资做金融还挺稳定的。不知道大家周围有朋友开专车吗?
【10】金融不能碰,除非家里是搞金融的

友情提示:仅供参考,不一定支持其言论
【11】@Alain王勤伯
中文世界对欧洲的一大误解,是认为美国人出钱让乌克兰人和俄罗斯打仗,而欧洲人不想打仗。集中报道一小部分俄罗斯资助的极左极右反战活动,也加深了这种印象。然后一堆人要求欧洲“独立”决定自己的立场。
现在好了,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告诉美国,如果不能给乌克兰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他们就派部队进入乌克兰,够独立吧。
实际上,无论是东欧国家的坚持,北欧国家加入北约,还是德国总理肖尔茨的越发强硬,以及马克龙嘴巴甜如蜜实际和泽连斯基亲如兄弟,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支持乌克兰才是欧洲的核心利益,
道理也是非常简单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开始于2014年迈丹革命,迈丹革命的原因是俄罗斯扶持的乌克兰总统中断乌克兰入欧进程。对于俄罗斯那个人来说,乌克兰不能加入欧盟这是底线,加入欧盟的前苏国家,全部在经济上甩开俄罗斯一大截,乌克兰如果入欧并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那个人的统治将是致命打击。
对于欧盟来说,如果牺牲乌克兰,将失去东欧国家的支持,从此离心离德,结局只会是解体。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寻求的不仅是发展,还有和平和安全。
看看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最近的话:“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野蛮入侵不是不可预测的疯狂行为,而是那个人的妄想战略中有预谋的新步骤,以恢复俄罗斯的帝国历史。因此,美国、欧洲及其盟友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确保乌克兰赢得这场战争。接受俄罗斯的胜利将给欧盟带来致命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