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某大V的文章,没想到,收割傻X这个很有钱途的活儿,居然也卷得如此厉害。

这个大V早年也写一些颇为犀利的文章,后来号慢慢做大了,便突然开始转向,踏向了正能量的光辉大道。

他很多文章只看看标题,就足以令人尿意顿生,所以很长时间没看他的东西了。

不过无关紧要,人家号照火不误,篇篇文章10万+,连广告都能10万+。

但最近几年,估计傻X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有流量但未必有成交量,更要命的是,这个行当也竞争激烈。

老牌的夹头带鱼们疯狂抢夺傻X,后起之秀Y公子们又不停的虎口夺食,万物皆卷!

大概也许可能是傻X们的钱也不好收割了,这大V开始反向操作,180度转向开始骂曾经给他无数贡献的傻X了。

并且收获了很大一波流量和打赏,仅仅打赏人数就远超前几篇文章。

这套路,简直太熟悉了。

那个跑路去大洋彼岸的翟山鹰不就如此吗。

回过头来,说说这大V文章骂什么了?

他说“今年我最喜欢的观点,就是’傻X共振论’”

这个“傻X共振理论”来源一位高中老师的帖子,如下:

帖子确实很经典,尤其是其中这段:

“现在网络主要问题,就是信息茧房太严重了。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信息茧房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容易引起傻X共振,以前可能方圆十公里就一个傻X,但是现在北京的傻X,上海的傻X,广州的傻X,就可以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共振出信息茧房,然后创造出更大的傻X。”

信息茧房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释了。

在传统时代,人们的观点碰撞还是以面对面为主,电话太贵,信件太慢。

记得大学时期,同学朋友之间主要是通过争辩来获取不同的观点,这种碰撞会引发彼此的思考,甚至为了驳倒对方,双方都会查阅各种图书。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了,或者说争论变少了,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获取信息。

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很多人关注的都是与自己观点类似的博主。而大数据和智能AI的运用,能够根据使用者平时的阅读喜好,定向推送内容观点完全相同的内容。

比如你在某视频平台,看过一个细腰丰臀的美女视频之后,你再次刷视频,首页上的推荐基本都是类似的视频。

于是,你接触的信息相似度越来越高,你听见的,看见的,几乎都是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观点。

同时,社交媒体的拉黑机制,也助长了这种茧房效应。对于不同意见者和反驳者,你可以选择拉黑,于是顷刻间,耳根清净了,再也没有人发出不同的刺耳声音,也没人与你争辩了。

这会给你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你的爱好和观点,代表了这个世界大多数的观点。

严格的说,无论是左右或是激进保守,秉持同一种观念的人,也会有细微观点上的差异。

但是AI智能推送和拉黑机制,会将一个人接受的观点范围缩小,视野变的更狭窄,思想也就更偏激。

当无数类似的人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就相当于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黑屋,在这个屋子里,大家的音调是一样的,频率是一样的,必然形成共振现象,这就是“回音室效应”。

现在很多社交媒体大V的粉丝圈,就如同一个个小黑屋。

被博主吸引来的傻X们,聚在一起,相互肯定,相互鼓励,不断强化自己的傻逼价值观。

偶尔有人走错进了房间,一旦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立刻就会被黑暗中无数的暗箭攻击,他们不讲逻辑,群起而攻之,场景有点像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一成不变的。

比如,

当有一天,连傻X收割者都嫌弃傻X没有收割价值的时候。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