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法国:
- 一般有免费瓶装水;自1967年以来,按照规定,餐费之中应当包含免费赠送的水。去法国餐厅用餐时,不必为菜单上价格不菲的饮品费用头痛,因为餐馆会提供免费无限量供应的水,虽然侍者送上来的瓶装水可能也只是“新鲜的自来水”而已。
- 在吃甜品时,可用奶酪代替甜点;西餐的顺序通常是开胃菜、主菜和甜点,但是在法国,甜点可能被奶酪取代。当然这并不是一定的,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毕竟法国可是甜品大国,千层酥、水果挞、布朗尼、栗子蛋糕……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
- 法国人爱酒,尤其是葡萄酒。或许法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葡萄酒,以至于餐馆里的酒单可能比菜单上食物的选择要多得多。街边的小酒馆,总是令人流连忘返。
- 餐叉尖向下;将刀叉当作餐具的国家,通常叉子放在桌子上时叉尖朝上,但法国的传统是把叉子翻转过去。这种摆放方式可是很有渊源,旧时法国贵族之家都有独特的徽章纹样,所有银器都有此烙印,将餐叉翻转过去也是为了露出家族的徽章纹样。
- 法国的服务员并不像很多国家训练有素的服务员那样总是笑容满面,当人们去用餐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常常是一张冷冰冰的脸,这种情况在巴黎更常见,这时给点小费会感觉好的多。
- 几乎所有法国餐馆都提供蛋黄酱白煮蛋、鞑靼牛肉和小牛排,但是游客要小心,很多店设置的都是宰客的价格。如果发现区区一份蛋黄酱白煮蛋的售价超出预期价格的1倍以上,那就得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还要继续在这家店用餐。
再看美国:
- 几乎吃不到正宗的中餐,美式中餐就是一种口味非常不正宗,但却让美国人欲罢不能的变种。
- 并且为了那些只能单手操作的人,还有为了满足外卖的需求,他们还有叉勺这样的入门级餐具。但是为吃中餐美国人真拼了:发明“傻瓜级”新餐具,果然馋是第一动力。这种新餐具也是塑料质地,被命名为“筷叉”。
- 如果对座位有什么特别需要的,比如想坐靠窗的,或者想要安静一点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以方便侍者找到你最满意的位子。万一被引到不想要的位子时,也可以提出来,不要自己换。美国餐馆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每个服务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区域。领位的侍者在满足客人的需要时也会尽量平衡各个服务员负责的客人,以免有的地方太忙,有的地方太闲。
- 待客人坐下后,负责这一桌的服务员会送上菜单。在国内吃饭,经常是一大桌子人只有一两份菜单,而在美国的餐馆里,大家都是点自己的那份,所以人手一份菜单也就不难理解了。
- 在美国要将菜单合起来才表示已经准备好点菜了,这时服务员才会主动过来。如果在你决定点什么之后,服务员还没来,千万不要试图招呼服务员。美国的习俗是等服务员主动过来问是否准备好了。菜点好后合上菜单夹张小费,会得到更好的服务。当然也可在结束时感觉满意再给小费….
- 偶尔,服务员会在你合上菜单前来询问,这可能是因为餐厅不忙,或者服务员刚好有空。如果还没准备好,就礼貌地说I need a couple more minutes。如果对某个菜有疑问,也可以在这时向服务生提出。
- 在美国的餐馆吃饭,付小费是不变的定理。美国餐饮服务人员的固定收入不高,大部分收入都是靠小费。对于从不付小费的国家来的人来说,小费给多少一直是个挺令人困惑的问题,但即使你问美国人也未必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总结:
在哪国都少不了潜规则,只是深浅、大小的问题。
在用餐中,为取得更好的服务品质,小费几乎必不可少,越高档越要高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