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宁愿相信网上抹黑我们祖国的所谓真实言论而不愿意相信政府?”可惜当我写完回答后,原提问已经成为荒原了。算是蛮有意思的问题,那就以文章的形式讨论一下吧。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引入一个社会学现象: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也就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因公信力丧失,而失去被信任的资格。对于国家而言,当塔西佗现象发生时,那个政权将丧失舆论阵地,因为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的话,而一个政权的舆论基础就是让他治下的人们相信他所说的话。

因此,就好比一个人被堵住了嘴(国家所说的话都没人信),任凭他手舞足蹈(任凭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群众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群众都不信),而最终解释权则落到了某些人中(解释权被“言辩者”或者其他人掌握)。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那个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政权既无法为自己辩护,也没有能力完全阻碍“言辩者”进行解释,而那些出自“言辩者”的解释或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就都讲被摆放在舆论阵地上,代替原先的政府言论,被广大受众挑选。

至于为什么政权的公信力会丧失,这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详细的我不便也不需要叙述。

以上内容解释了为什么人民会不信任政府说的话,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提问的前半段。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这个社会化体现在社会交流中。信息是交流的基础之一,人会因信息的闭塞而恐慌,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关注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哪怕是最微小的信息;为什么有的人会追热点追时尚;为什么有的人会对自己不了解的新词和梗有急迫的求知欲。人若不想使自己陷入信息孤岛中,那必然会有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冲动。当人们看到不同寻常的事情时,便会有一种想要知道其内幕的好奇心,想要对方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假定的大前提是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这时人们询问的对象便不再是政府,而是“言辩者”。“言辩者”这个群体是最难以控制的,在古代他们大概率是士人,而现代,由于教育的普及,知识不再是权贵的财富。“言辩者”所覆盖的群体更广:各类媒体、喜欢发言的明星、权威专家等等。凡事能产生舆论影响力的那都可以成为“言辩者”。

对于政府来说,守住舆论阵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收买“言辩者”,以让舆论阵地中的任何传声筒都发出一样的声音。但很可惜,这一常规做法在塔西佗陷阱中失效了。所有“宫廷言辩者”都会被当做宫廷传声筒的延续,而直接被群众无视。而那些未被收买或者说是无法收买的“言辩者”便会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就是舆论阵地被拿下(这是对政府而言,实际上你的参考对象不同,舆论阵地的归属也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群众会接触他们。那么群众为什么会信他们呢?其一是因为信息差,其二是因为群众本身就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利用信息差是一个广泛被使用的诈骗手段,只要有信息屏障存在,就有利用信息差的余地。因为群众不知道当地的真相,所以很容易被“言辩者”忽悠,尤其是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其次,因为群众本身就是一个个有意识的人,所以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时,他们本身可能就已经树立了一个模糊的答案,而“言辩者”们,就像菜场中的小贩,把所有的蔬果摆在了桌子上,任由受众挑选,而群众自然是选择一些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

在此已经将整个提问解释完了。那么如何为丧失的公信力挽尊?公关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永远不要撒谎。当然,可能大家看到这句话都会觉得很好笑,尤其是在公关中。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信任,这么一想,编织一个大谎去缝补一个小谎,到最后依然无法填补缺失的公共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欺骗,公信力不该下降如此之快,那么想让一只已经拥有长鼻子的匹诺曹恢复正常,现实中恐怕是异常困难的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给出的答案是透明和守信。

当然最坏的结局便是一次又一次戳破他,总比一直醉倒在酒香中要好一点。

类似文章